赤色風暴 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
導演: 奧利艾杜
國家: 德國
年份: 2008
官方網站 (英文)此片由《希特拉的最後12夜》監製Bernd Eichinger擔任製片及編劇,改編自Stefan Aust所著的同名作品,故事圍繞著激進左翼恐怖主義組織Red Army Faction (簡稱RAF)冒起的經過,描述了1960年代末西德的學生運動到1977年德意志之秋 (German Autumn)十年間所發生的重大事件。對白根據當年的錄音寫成,影片中也加插了大量相關的新聞片段,把這一段歷史完整地呈現在觀眾眼前。
電影由1967年伊朗國王與皇后訪問柏林,學生不滿上街抗議,在警察以武力鎮壓其間,一名學生被警察槍殺而牽起序幕。 當時,西德是一個僵化政府,年輕學生急欲找尋新的出口宣洩主張,他們批判自己父母在國家社會主義下的態度,又對資本主義和制度感到疑惑; 加上美國的人權運動及越戰造成的反美情緒,眼見傾美的政府出兵加入越戰,這些行為促使年輕學生走上街頭。
1968年4月11日,學運領袖Rudi Dutschke在發表演說後被反共份子暗殺。而RAF的其中兩名核心人物Andreas Baader和其情人Gudrun Ensslin則決定以更激烈的手段 - 於法蘭克福兩間百貨公司縱火,抗議美國在越南發動戰爭。當時在左翼月刊Konkret任職記者的Ulrike Meinhof,因採訪的關係結識了二人,後來更利用其身份協助Baader逃獄,亦是RAF組成的雛型。
1970年6月至8月間,一眾RAF的核心成員到約旦接受軍事的遊擊特訓。返回西德後,他們的首個行
動便是搶劫銀行,以展現他們的目標 - 生活基礎的完全平等。直到1972年,他們的行動變得更激進及暴力,開始在警察局、法院和出版社放置炸彈攻擊,其中涉及平民的傷亡。同年6月,Andreas Baader等人逐一被逮捕。於等候審訊其間各人被單獨囚禁,RAF五名主要成員發起絕食抗議行動,眾人的訴求亦因Holger Meins在獄中死去而得到回應。
與此同時,其追隨者的行動開始轉為地下,形成了第二代的RAF,他們策劃一連串綁架和謀殺政要
官員及經濟界人物的行動。1975年4月24日,發生了斯德哥爾摩人質挾持事件,六名RAF成員佔領了斯德哥爾摩西德大使,要求釋放被囚禁的領導人。由於炸彈意外爆炸,以致整齣人質挾持事件以血腥悲劇收場。1976年,法庭審判正式開始,Ulrike Meinhof和Gudrun Ensslin間的關係漸趨惡化; 同年5月,Ulrike Meinhof於獄中自殺,而她的死則被渲染成秘密處決,以求引起社會間的關注及同情。
1977年,RAF的活動達致最高潮,由於其猖獗的活動,導致了聯邦德國發生了大規模的社會危機,
史稱德意志之秋。 該年9月5日,聯邦雇主聯盟的執行長Hanns Martin Schleyer在科隆遭到綁架,並有四名隨行人員被射殺。經過五個多星期的周旋,綁架者的訴求落空。在同年10月13日,得到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的PFLP的協助,RAF騎劫了一架載有86名乘客的Lufthansa 波音747客機,再次要求政府釋放RAF的成員。客機輾轉飛行了數個城市,於18日降落於索馬利亞後,被德國特殊反恐部隊GSG-9闖入並成功營救出所有人質。被囚禁的RAF成員知悉消息後,於當天晚上在獄中集體自殺。而電影亦在綁架43天後Hanns Martin Schleyer被撕票後而告落幕。
影片真實地反映了德國戰後歷史的重要一頁,編劇刻意避開為RAF的行為落下任何批判性的標籤,
僅僅以平實的手法交代事件。在電影前半段,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滿懷理想搞革命的青年人,希望透過自己的聲音來改變社會不公平的現象。然而,當他們開始運用暴力和渲染事件煸動人民情緒作為政治工具時,一切亦慢慢變質。最後,他們不但與當初的理想背道而馳,也毁了自己。
看畢此片後,我不禁反問,當政治運動變成戰鬥,也變得獨裁時,為什麼仍然有人盲目地去追隨?
是被無可求藥的革命浪漫主義沖昏了頭腦,失去了判斷能力? 還是迷失了在滿腔的義憤填膺中,
給憤怒或仇恨蒙蔽了眼睛?
By the way,此片將於4月16日作正場上映。
延伸閱讀
Der Baader Meinhof Complex - Baader Meinhof情結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, 叢結, 未竟的歷史The Baader-Meinhof Gang at the Dawn of Terror